软件设计最大的难题就是应对需求的变化,但是纷繁复杂的需求变化又是不可预料的,我们要为不可预料的变化做好准备,这本身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,但好在有大师们已经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好的六大设计原则和 23 种设计模式来“封装”未来的变化。
在软件设计上有一些经典的设计原则,其中包括,SOLID、KISS、YAGNI、DRY、LOD 等。这些设计原则,从字面上理解,都不难。你一看就感觉懂了,一看就感觉掌握了,但是用在项目中的时候就会发现,“看懂”和“会用”是两回事,而“用好”更是难上加难。我有时会对这些原则理解的不够透彻,导致在使用时过于教条注意,拿原则当真理,生搬硬套,适得其反。
下面我对这些原则做一些梳理和整理,确保自己理解的是正确的。
SOLID 原则并非单纯的 1 个原则,而是由 5 个设计原则组成的,它们分别是:
- 单一职责原则
- 开闭原则
- 里氏替换原则
- 接口隔离原则
- 依赖反转原则
分别对应 SOLID 的 S、O、L、I、D 这 5 个英文字母。
原则描述
接口隔离原则的英文翻译是“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”,缩写为 ISP。
1 | 客户端不应该被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。 |
实际上,“接口”这个名词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中。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指插座接口等。在软件开发中,我们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组抽象的约定,也可以具体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 API 接口,还可以特指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的接口等。
该原则和单一职责原则有点相似,但在看待代码的角度不一样的。
前面我提到,理解接口隔离原则的关键,就是理解其中的“接口”二字。在这条原则中,我们可以把“接口”理解为下面三种东西:
- 一组 API 接口集合
- 单个 API 接口或函数
- OOP 的接口概念
接下来,我就按照这三种理解方式来描述一下,在不同的场景下,这条原则具体是如何解读和应用的。
把“接口”理解为 i 一组 API 接口集合
这样的一组 API 集合在 Java 中就很好理解,把它理解为一个 Service 即可。如果我有一个微服务用户系统提供了一组跟用户相关的 API 给其他系统使用,比如:注册、登录、获取用户信息等。具体代码如下所示:
1 |
|
现在,我们的后台管理系统要实现删除用户的功能,希望用户系统提供一个删除用户的接口。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来做呢?你可能会说,这不是很简单吗,我只需要在 UserService 中新添加一个 deleteUserByCellphone() 或 deleteUserById() 接口就可以了。这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,但是也隐藏了一些安全隐患。
删除用户是一个非常慎重的操作,我们只希望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来执行,所以这个接口只限于给后台管理系统使用。如果我们把它放到 UserService 中,那所有使用到 UserService 的系统,都可以调用这个接口。不加限制地被其他业务系统调用,就有可能导致误删用户。
当然,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从架构设计的层面,通过接口鉴权的方式来限制接口的调用。不过,如果暂时没有鉴权框架来支持,我们还可以从代码设计的层面,尽量避免接口被误用。我们参照接口隔离原则,调用者不应该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,将删除接口单独放到另外一个接口 RestrictedUserService 中,然后将 RestrictedUserService 只打包提供给后台管理系统来使用。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:
1 |
|
在刚刚的这个例子中,我们把接口隔离原则中的接口,理解为一组接口集合,它可以是某个微服务的接口,也可以是某个类库的接口等等。在设计微服务或者类库接口的时候,如果部分接口只被部分调用者使用,那我们就需要将这部分接口隔离出来,单独给对应的调用者使用,而不是强迫其他调用者也依赖这部分不会被用到的接口。
把“接口”理解为单个 API 接口或函数
现在我们再换一种理解方式,把接口理解为单个接口或函数(以下为都简称为“函数”)。那接口隔离原则就可以理解为:函数的设计要功能单一,不要将多个不同的功能逻辑在一个函数中实现。接下来,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。
1 |
|
在上面的代码中,count() 函数的功能不够单一,包含很多不同的统计功能,比如,求最大值、最小值、平均值等等。按照接口隔离原则,我们应该把 count() 函数拆成几个更小粒度的函数,每个函数负责一个独立的统计功能。拆分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:
1 |
|
如果在项目中,对每个统计需求,Statistics 定义的那几个统计信息都有涉及,那 count() 函数的设计就是合理的。
相反,如果每个统计需求只涉及 Statistics 罗列的统计信息中一部分,比如,有的只需要用到 max、min、average 这三类统计信息,有的只需要用到 average、sum。而 count() 函数每次都会把所有的统计信息计算一遍,就会做很多无用功,势必影响代码的性能,特别是在需要统计的数据量很大的时候。
所以,在这个应用场景下,count() 函数的设计就有点不合理了,我们应该按照第二种设计思路,将其拆分成粒度更细的多个统计函数。
把“接口”理解为 OOP 中的接口概念
除了刚讲过的两种理解方式,我们还可以把“接口”理解为 OOP 中的接口概念,比如 Java 中的 interface。
把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成接口,然后让需要实现该功能的类去实现该接口,做到接口粒度小、那涉及改动的类就比较小。这种方法设计思路会更加灵活、易扩展、易复用。
而不是将一个需求所设计到的功能都抽象成一个接口,然后类去实现这个接口。有一些类是不需要全部实现该接口的所有方法,只需要实现特定的某个方法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考虑将该接口进行拆分,拆分成更细的几个接口,做到接口的单一职责,做到使用者不需要依赖它用不到的接口功能。
接口隔离原则和单一职责原则的区别
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,接口隔离原则跟单一职责原则有点类似,不过稍微还是有点区别。
单一职责原则针对的是模块、类、接口的设计。
而接口隔离原则相对于单一职责原则,一方面它更侧重于接口的设计,另一方面它的思考的角度不同。它提供了一种判断接口是否职责单一的标准:
1 | 通过调用者如何使用接口来间接地判定。 |
接口隔离强调的是调用方,是否只使用了接口中的部分功能?若是,则违反接口隔离,应当细粒度拆分成接口。
而单一职责原则则不强调是否为调用方,只要能从某一个角度观察出,一个模块/类/方法,负责了多干一件事情,就可以判定其破坏了单一职责。